1. 首页
  2. 娱乐

马嘉祺歌手唱王源的歌 引发音综转型热议

歌手2025》开播以来,热度持续上升,但也伴随着不少争议。00后歌手单依纯连续两期夺冠后的小失误引发了广泛讨论;偶像组合时代少年团队长马嘉祺的加入更是成为话题焦点。“马嘉祺淘汰林志炫”、“马嘉祺大战断眉”等话题不断发酵,甚至出现了“校园歌手大赛”的戏谑词条。

这场针对年轻偶像的集体审视,反映出音综市场在追求流量与保持专业水准之间的艰难平衡。首次直播中,单依纯勇夺第一,引发了大量赞赏和质疑。她的演唱技巧和台下表现共同塑造了本季节目的首个亮点。随后,马嘉祺的加入再次引发热议。

第二期节目以马嘉祺战胜白举纲而告终,林志炫因综合排名被淘汰。尽管赛制复杂,但许多观众仅从结果来看,认为是初出茅庐的马嘉祺留了下来,而曾经的亚军林志炫出局。这引发了对马嘉祺资格的质疑。第三期查理·普斯的加入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争议,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实际上,马嘉祺并非毫无实力。他在《声生不息·宝岛季》和《我们的歌》中的表现获得了大量点赞。乐评人耳帝也肯定了他的混声技术和音色。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流量歌手与专业标签的脱节,以及观众对节目革新的认知错位。

新生代歌手一直是《歌手》的一部分。马嘉祺的加入为节目带来了新的Z世代观众群体,推动节目触及新圈层。这种策略存在风险,当国际歌手与偶像同台时,“专业竞赛”的界限变得模糊。马嘉祺虽然无法与之前的邓紫棋、迪玛希等相提并论,但他符合节目现有的标准。

近年来,《歌手》进行了多次转型,增加了国际化选手,改换直播模式,引入奇袭赛制。节目定位也从强调专业技巧转变为邀请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歌手进行歌唱竞演。这种转变并未清晰传达给观众,导致他们仍以传统标准审视流量歌手。

音综市场的生存焦虑不断放大。传统“唱功至上”的模式难以吸引年轻观众,而华语乐坛的青黄不接也让节目面临挑战。各个节目都在积极自救,例如《亚洲新声》和《天赐的声音》都引入了自带粉丝的歌手。王源之于《天赐的声音》,正如马嘉祺之于《歌手》,都面临着相似的外部环境。

音综拥抱流量的障碍在于行业内外对“专业”的狭隘定义。除了唱功,舞台感染力、音乐审美和粉丝互动同样重要。流量歌手需要更精准的定位,简单地将他们塞进传统评价体系只会制造更多困局。

这场针对马嘉祺的“围猎”,本质上是音综节目转型期的阵痛。单依纯可以撑场,但音综不能再单纯依靠少数技术流歌手。马嘉祺助推《歌手》持续引发争议,节目的流量实验也算卓有成效。

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

联系我们

222-222-22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inf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