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娱乐

王鹤棣告了男德 在舆论漩涡中,明星是否该为沉默买单?

娱乐圈本就像一个聚光灯交错的舞台,每一位走在前排的明星都难免会被放在“放大镜”之下审视。近来,青年演员王鹤棣因为一场看似玩笑的网络调侃而选择提起法律手段,再次引发大众对于明星边界、网络言论自由及公众人物权利保护的热烈讨论。这一事件不大,却像一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事件的导火索,是社交媒体上一位自称“男德班班长”的网友发布的一系列言论。他以一种半开玩笑的方式,将网络上近年来流行的“男德”概念与王鹤棣的外形、举止乃至公众形象进行绑定,用夸张而滑稽的语言调侃他“不够‘男德’”,甚至配图配文、刻意营造“反差感”。这种调侃虽然夹杂着娱乐属性,也不乏网友乐见其成的“玩梗”,但其中部分言语涉及王鹤棣个人形象及公众认知,在他的粉丝和部分理性观众看来,已经越界。

面对这类“玩笑”,王鹤棣并未选择一笑置之,而是果断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据悉,其团队正式发函,对“男德班班长”所发布的相关言论提起诉讼,要求其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这一举动立刻在网络引起巨大反响,支持与质疑的声音几乎同步而至。

一方面,许多网友支持王鹤棣的决定,认为他作为公众人物,同样拥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调侃也应有边界。尤其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开玩笑”早已成为某些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挡箭牌,而公众人物往往因为身份特殊、舆论压力大,难以及时回应甚至被迫“自我消化”。王鹤棣这次出手,某种意义上为更多人立了规矩,也敲响了警钟。

也有不少人表达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网络文化本就充满“玩梗”和调侃,公众人物理应具备更强的心理承受力。一位网友评论说:“这点玩笑都受不了,以后还怎么混?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动不动就告人。”还有人指出,王鹤棣若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偶像,或许更应该用行动和作品回击质疑,而不是依靠法律手段解决“嘴碎”的网友。

“德子”本人也在得知被起诉后,以一种自嘲而略带无奈的语气发文回应:“王鹤棣先生,不知道是哪一条让您如此动怒?不过还是谨言慎行吧。”他的回应不乏轻松调侃,但也折射出一种典型的网络言论现象——当“玩笑”成为习惯,往往难以意识到它是否会对他人造成真实的困扰或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男德风波”已经不只是一起普通的名人维权事件,而是逐渐演化为一场关于网络言论尺度与公众人物边界的社会话题。一部分网友甚至发起“谢谢王鹤棣”的话题,表达对其敢于为自身形象站出来的支持。他们认为,明星不应被默认成为网络舆论的“沙包”,更不该被迫接受带有讽刺与羞辱色彩的言语攻击。

这种声音的背后,是公众对网络暴力愈演愈烈的不安和反思。过去几年里,舆论绑架与键盘暴力使不少公众人物遭受非议甚至心理创伤,从无故中伤到恶意剪辑,从嘲讽外貌到性别歧视,网络的力量一方面是放大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扩音器,把微小的玩笑变成令人难以承受的舆论压力。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固然拥有更高的曝光度,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合理保护。我们或许可以要求公众人物在面对争议时有更高的容忍度,但不能把这种“容忍”当作默认接受恶意攻击的义务。

王鹤棣这次的“硬气”出手,不仅是为自己发声,也是一种关于舆论边界的示范。不是所有“娱乐性”内容都能脱离法律和道德框架而任意发酵,也不是所有玩笑都能以“开个玩笑而已”作为免责符。毕竟,言语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杀伤力。

这场风波最终如何落幕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信息泛滥、言论开放的今天,每一次类似事件的发生,都是对网络文明的一次提醒。我们也许不能让所有声音都合乎己意,但至少可以从彼此的边界开始,尝试尊重、理解和克制。对于公众人物而言,表达不代表必须沉默;对于普通网友来说,幽默也不该踩在他人痛点之上。唯有如此,网络才不至于滑入戾气与嘲讽的泥潭,回归它原本该有的交流与共鸣。

责任编辑:张佳鑫

联系我们

222-222-22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inf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