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科技

消保委实测直播间对对碰套路 消费陷阱需警惕

近期,直播间里一种类似盲盒的“对对碰”玩法开始流行。这种新玩法因为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乐趣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然而,一些消费者反映,“对对碰”涉及的商品存在质量信息缺失、货不对板等问题。

直播间“对对碰”融合了“拆盲盒+消消乐”的玩法。例如,消费者花30元买了3个盲盒,每个盲盒里是不同造型和颜色的恐龙玩具。主播会当着消费者的面一个个拆开,如果两个盲盒里的恐龙颜色相同,就“对碰成功”,主播会额外多给消费者拆一个盲盒。新拆的盲盒如果又出现与已有恐龙颜色相同的,再奖励拆一个,直到拆出的恐龙颜色都不一样为止,所有拆出来的恐龙都归消费者所有。

张女士表示,这种玩法非常刺激,让人忍不住下单越来越多。石女士则认为,运气好的话可以获得更多商品。

记者调查发现,直播间“对对碰”的热销产品包括纸巾、手机壳、中性笔等日常用品,以及美妆护肤品、潮流玩具和食品饮料。但也有部分消费者认为这种购物形式存在问题,购物权益难以保障。王先生提到,几次购买的食品上连产地和生产日期都没有明确标注。石女士也表示,有时明明碰到了,商家却不兑现承诺。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了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5月期间,有关“对对碰”直播间的消费舆情信息共计2432条。报告显示,近八成消费者认为存在产品质量安全、商品标志标识缺失、诱导消费等问题。

在某些“对对碰”直播间里,摆放的是一些外形类似面包、汉堡的微型物品,做工逼真,色彩斑斓,十分吸引眼球。这是一个以食玩为主题的直播间,商品名称标明了“食玩”字样。然而,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要求,玩具产品应当标明产品名称、产品型号、产品标准编号、年龄范围、安全警示、企业名称地址等强制性信息。江苏省消保委的体验人员发现,购买的“巧克力食玩”和“小面包食玩”产品除了产品名称外,其他五项强制性要求均未执行,存在误食风险。

还有一些直播间售卖的产品出现了山寨产品“傍名牌”的现象。某潮玩“对对碰”直播间页面介绍称“本店盲盒内商品均为迪士尼品牌”,但实际收到的商品却是一个普通的毛绒玩具,没有生产厂家的信息。体验员张女士表示,这对其是一种误导。

体验式调查中,体验员购买了28个对对碰订单,但只有部分直播间展示样品,消费者只有收到后才能了解产品全貌。赵鑫指出,一些直播间通过热门的盲盒或玩具产品吸引消费者参与,但最终消费者收到的往往是廉价和山寨的产品。因此,提醒消费者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直播间下单,避免在亢奋状态下超额消费。

责任编辑:0764

联系我们

222-222-22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inf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