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干黑作坊被端涉案金达192万 三人被判刑
在江苏镇江市润州区一处居民区深处,隐藏着一个表面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猫腻的食品加工窝点。门面房外观毫不起眼,平日大门紧闭,而门内却是脏乱不堪,几名老人赤手空拳地将颜色发黑的肉干随意抓取、分装,再贴上“牛肉干”的标签。这些所谓的“牛肉干”,实则是掺入添加剂的鸡肉产品,通过简单粗暴的加工手段摇身一变,被堂而皇之地送上各大团购平台,销往全国多地,总销售金额高达192万元。
地下作坊暗藏多年 “牛肉干”实为鸡肉制成
2023年7月,家住润州区的于大爷在小区附近散步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家原本紧锁的门面竟然开着。他好奇地走进一看,顿时吃了一惊——几名年迈工人正在简陋的操作台上,用徒手抓肉的方式将黑漆漆的肉干称重装袋,操作环境肮脏杂乱,一边的箱子上印着“牛肉干”的字样。
因为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于大爷出于好奇买了一袋尝试,发现虽然味道浓烈,但口感松散、毫无嚼劲,与他平时吃到的真牛肉干完全不同。结合作坊的恶劣卫生状况,他立刻向公安机关报案。经检测,他所购买的“牛肉干”根本没有一丝牛肉成分,全部原料为鸡肉。
接报后,公安部门迅速展开调查。2023年12月12日,公安机关联合市场监督管理人员突击检查该门店,当场查获标有“牛肉干”字样的包装罐和包装袋若干,以及300余箱鸡肉干和70余箱罐装“牛肉干”,并扣押散装肉干、包装工具等证物。涉案负责人史某随后被控制,警方循线调查,又相继抓获了供货商郑某和销售渠道的组织者陈某。
牛肉干黑作坊被端涉案金达192万 三人被判刑
低成本高利润:鸡肉冒充牛肉干卖出百万流水
经过深入调查,案件的运作链条逐渐浮出水面。自2022年9月起,史某为谋取非法利益,与福建的供货商郑某合作,将普通鸡肉加入“牛肉膏”、“牛肉粉”等香精和调味品,经过简单加工后便能制造出具有牛肉风味的“仿真牛肉干”。随后,史某租下该门面房作为非法包装点,雇佣70岁以上老年人为其进行拆包、称重、再装袋,并贴上“牛肉干”的标签进行伪装销售。
为规避风险,史某没有选择在店面进行零售,而是另辟蹊径,通过与本地一名团购平台负责人陈某合作,将假冒产品大批量销往外地。陈某虽对产品质量心存疑虑,但面对每罐6元至10元的高利润回报,选择视而不见。他不仅帮助史某在本地销售,还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将该假牛肉干销售网络扩展至南京、武汉、徐州等多地团购平台,累计销售金额高达73万余元,并从中收取了7万多元的回扣。
整个销售网络从原料供应、假冒生产、非法包装到线上销售,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史某通过该渠道将伪劣“牛肉干”销往常州、上海、南京等地,总销售额高达192万元。
三人被判刑 检方启动专项行动
2024年4月,该案移送至润州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经过细致核查后认为,史某和郑某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陈某虽非直接生产者,但知假售假、从中牟利,应一并追究刑责。2024年6月,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将本案列为重点督办的专项案件。
最终,法院依法作出判决:主犯史某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140万元;供货商郑某获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60万元;团购平台负责人陈某则因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20万元。
检察机关还指出,参与包装工作的老年工人多为受雇且并不知情,其他团购平台因缺乏主观明知,暂不予追责。
社区团购平台成监管盲区 检方发出治理建议
本案的爆发,不仅暴露了非法食品加工作坊的猖獗,也凸显了当下社区团购、线上销售等新型消费场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空白。针对此次案件中暴露出的漏洞,润州区检察机关第一时间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展开协作,调取辖区内社区团购平台的注册和运营信息,累计发出10余份风险提示函,督促相关平台完善运营机制,规范销售行为。
同时,检察机关还围绕“无证经营”“虚假宣传”“掺杂掺假”等高风险环节展开地毯式排查,梳理出8条疑似违法线索,随后依法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件,并对辖区内3家头部销售平台负责人进行了约谈提醒。
“我们接下来还将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要求其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频次,尤其是对通过团购平台销售的零食类产品,从源头原料采购、加工包装、物流运输到消费者手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闭环监管体系。”承办检察官表示。
这一案件的处理,不仅敲响了食品安全领域的警钟,也为推动相关部门完善食品监管制度提供了范例。食品事关民生,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带来巨大隐患。唯有织密监管网络,堵住漏洞,才能真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