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抛弃”欧洲对中国有何影响 欧洲或成中美博弈首个牺牲品
我们之前经常探讨中美博弈的红利外溢,让印度、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受益。现在从风险的角度来看,在大国博弈过程中,到底风险有多大?谁会是第一个因承受不住风险而崩溃的经济体?
欧洲在中美之间扮演着微妙角色。最初,我们希望欧洲保持独立自主,美国则试图拉拢欧洲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随着我们在军事、科技和贸易领域的迅速发展,欧洲的立场对我们影响已减小。相反,我们希望欧洲让出部分产业,为我们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美国的态度也发生变化,将欧洲视为资源库,在未来可能通过抽干欧洲来增强自身实力。无论中美哪一方,欧洲的影响力都远不如八年前。
因此,欧洲可能会成为中美博弈中的牺牲品。特朗普上台上对全球发起无差别贸易战,由于我们早有准备,未受明显影响。但欧洲作为对美国出口依赖严重的经济体,去年对美出口规模接近6000亿欧元,比中国还多10%。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使欧盟感到焦虑,欧盟委员会主席不得不寻求与中国达成更大份额的贸易与投资协议,以弥补因美国关税造成的贸易下滑。
然而,我们对欧盟的示好并不感兴趣。此前我们曾尝试说服欧洲在双边贸易问题上支持我们,但最终欧洲选择跟随美国。如今,欧盟再次寻求与中国合作,希望签署贸易协定。出于礼节,我们不会羞辱欧洲,但仍需其拿出实质好处才会提供帮助。
短短八年后,我们不再惧怕美国的贸易威胁,并且有足够的实力应对美欧联合。欧盟的优势产业如汽车、精细化工、农业和风能等已被中国超越。例如,中国汽车产业已占据全球市场超过三成,稳居世界第一。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也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变化意味着欧洲已不再是中美博弈中的重要砝码。
从美国角度看,欧洲应是其盟友,在需要时为其所用。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复兴,但同时也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欧元区成立后,欧元一度挑战美元地位,但欧洲未能保持独立决策,反而参与打击萨达姆,削弱欧元地位。2022年,美国推动俄乌战争,进一步削弱欧洲,使其在能源上依赖美国。
综上所述,面对美国的压力,我们需要依靠自身实力。历史经验表明,盟友的作用有限。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