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专家如何看待“歼36” 空中作战系统核心
最近,媒体报道了一款被称为“歼36”的中国第六代隐身战机。西方专家认为这款战机不仅是一款先进的战斗机,更可能成为新的空中作战系统的核心。
美国空军前战斗机飞行员约翰·沃特斯指出,歼36没有尾翼设计是为了增强其隐身性能而非机动性。尽管如此,他认为该战机在低机动性方面仍然表现良好,因为它的设计初衷可能不是直接参与空战。
另一位美国专家比尔·斯威特曼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随着远程导弹技术的发展,近距离空战的重要性已经减弱。因此,歼36的主要任务可能是远距离攻击敌方的空中力量,包括空中、地面和舰载战斗机,加油机以及预警机等支持机型。
新西兰军事评论员陆国飞认为,歼36可能会成为中国更大作战系统的中心枢纽。在这个系统中,歼36可以协调无人机、歼20、歼35以及其他侦察和支援飞机,成为一个核心控制平台,整合所有可用资源进行有效打击。
传统观念认为无尾翼设计会降低战机的机动性。然而,歼36通过机尾两侧的辅助翼片来提高机动性,尽管效果尚不确定,但这种设计主要还是为了提高隐身性能。此外,歼36装备了三台发动机,其中背部的一台可能是专为高空高速飞行设计的变循环发动机,确保其在遭遇敌机时能够迅速逃脱。
鉴于中国的信息化能力,歼36作为信息化整体的核心点的可能性很大。它可以飞至两万米高空,从上帝视角掌控整个战场,并快速制定作战方案,调配各种打击力量进行全面进攻。这种集指挥与打击于一体的新型作战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开创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