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科技

第一学历歧视:清北研究生,也救不了普本出身? 隐形的求职门槛

第一学历歧视清北研究生也救不了普本出身

教育部最近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禁止在校园招聘中发布含有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然而,实际招聘过程中,针对毕业生的院校、专业、性别等方面的歧视仍然存在。“第一学历”成为隐形的选人标准,许多985名校硕士因本科背景普通而被企业婉拒。

“第一学历”对求职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何如此重要?又有多少中国人因此感到困扰?

子尧是2025届毕业生的一员,她在上海一所985院校攻读工商管理研究生,但本科就读于一所双非高校。秋招期间,她投递了200多家企业、近400个岗位,最终通过简历关的只有15个。她在社交媒体上发现,有些实习经历不如她的同学却拿到了她梦寐以求的offer。子尧开始反思自己的第一学历是否成为了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子尧曾以为985研究生学历可以弥补本科背景的不足,但在秋招中屡屡碰壁。她有一位本硕均毕业于211院校的朋友,虽然实践经历不如她丰富,却轻松获得了比亚迪的offer。子尧则未能通过该公司的简历筛选,这让她深刻体会到第一学历的重要性。

在现实中,一些企业在内部仍保留着对第一学历的筛选标准。钟景浩是一名国企HR,他表示公司在招聘时不会明文规定只招收985或211院校的学生,但在人力招聘后台会设置筛选条件,将非985、211院校的简历排除在外。他认为这种筛选方式在知名企业或热门岗位上很常见,主要是为了高效处理大量简历。

另一位HR Peter也表示,从企业角度来看,“第一学历优先”有其合理性。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倾向于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候选人。Peter认为,双一流院校不仅代表学习能力,还意味着更好的师资力量、学术氛围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比之下,双非院校中的优秀学生比例较低,企业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筛选。

对于许多人来说,“第一学历”的竞争是一场不得不参与的游戏。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成绩、分数、学校等因素不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预计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面对庞大的就业压力,“学历歧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不同省份之间的高考竞争环境差异显著。例如,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的10%,而北京市仅有6.72万人参加考试。北京拥有众多985和211院校,而河南仅有一所211大学。这些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考生面临不同的竞争压力。

无论是子尧这样的双非本科、985研究生,还是本科即录取至双一流大学的学生,或是企业招聘者,都在这场游戏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主观上,人们希望摆脱这种竞争,但现实迫使他们必须适应并参与其中。

今年11月至12月期间,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计划举办各类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4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万个。秋招是职场长跑的起点,900多万毕业生正从这里出发,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一学历歧视清北研究生也救不了普本出身。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联系我们

222-222-22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inf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