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布2024年度考古成果 多项重要发现揭晓
11月30日,在“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公布了多项重要发现。其中包括金中都遗址首次发掘出城门遗迹——端礼门、通州路县故城遗址水井内发现罕见多具人类遗骸、怀柔箭扣长城考古首次在敌台顶部发现炮台设施等。
琉璃河遗址I12分区城北发掘地点揭露面积860平方米,共发掘西周时期墓葬39座。这些墓葬打破动物坑与壕沟,年代集中于西周中期。墓葬土圹普遍较小,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少数墓葬无随葬器物。随葬陶器为鬲簋罐组合,也有单鬲随葬的情况。部分墓葬中发现了乳猪前肢骨和鱼骨。从殉狗葬俗和袋足鬲形态推断,部分墓葬族属为殷遗民。通过古DNA研究,表明该处墓葬群至少涵盖了两个家族、四代人,总计14个个体,为西周中晚期琉璃河遗址的平民家族墓地。
此次发掘改变了学界对琉璃河遗址墓葬分布格局的认识,扩宽了遗址墓葬的分布边界。确凿的家族关系表明琉璃河的居民以扩展家庭为单位进行小团块聚集埋葬。此外,墓葬与古代壕沟之间的关系也为论证琉璃河遗址的废弃时间与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金中都遗址首次发掘的端礼门是外城西南城门,这是金中都首次发现的城门遗迹,也是保存结构清楚的大型建筑基址。考古工作还发现了城墙、瓮城、马面、护城河、顺城街、门内大街、路沟、排水沟等13处遗迹,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及砖瓦等建筑构件。此次新发现的南城墙遗迹补充了以往对金中都城墙工程做法的认识,并发现了一处有明显后期拓筑迹象的马面遗迹。南城墙内侧发现的顺城街道路遗迹内出土了大量石礌等作战用具。
怀柔箭扣长城考古发掘弄清了东段120、121号两座敌台及119-122号敌台间三段长城墙体的布局结构、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和做法特征。120号敌台出土了隆庆四年题名鼎建碑,明确了其建筑年代。121号敌台内部箭窗发现了红色线条和墨线痕迹,为复原敌台箭窗木构形制和色彩提供了依据。敌台顶部铺房墙体系采用“空斗墙”这一南方地区建筑常见做法较为罕见,为研究长城建造劳动力来源提供了线索;敌台顶部发现炮台设施尚属首次。出土文物主要包括武器装备、建筑构件、生活用品三类文物,数量达300余件,以及大量炭化物遗存,其中铁质通条属首次发现。
香山脚下新发现明代皇室墓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香山脚下四王府村。墓地内共有三座墓园,东西并排分布,均坐北朝南,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根据出土墓志及墓葬形制,东部墓园应为早殇皇子、皇女合葬园寝,中部墓园为嘉靖皇帝裕嫔王氏园寝,西部墓园应为明代妃嫔合葬园寝。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五供、石几、宝座、梅瓶、木俑等珍贵文物,对研究明代陵墓制度、营造制度、丧葬礼制等具有重大价值。
长辛店古御道遗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大街,发掘清代石质道路一条,南北向长412米,残宽0.85-6.25米。石条路面错缝铺就,每块路沿石为竖向顺路拼砌,垫土层为灰褐色三合土,夯土层质密纯净。文献记载的长辛店是明清时期京西南的商贸重镇,初步判断此石质道路应是清代官府监修,是皇家向西南出行的必经之路。该遗迹对于研究北京地区古代路网布局、道路建筑技法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发掘出200余座汉代水井,其中J20内发现多具人类遗骸,为北京地区乃至国内考古所罕见。这批遗骸分属至少8个个体,年龄从两三岁的幼童直至四五十岁的中老年,涵盖各个阶段。除2名未成年人性别不详外,其余6人均为女性,且相互之间不存在三代以内亲缘关系。这些人类骨骼多处有创伤,显示部分个体生前曾遭严重暴力伤害。结合硅藻实验推断,他们更有可能为死后被抛入井中。基于上述分析,J20多个个体的死亡原因极有可能与刑罚或连坐相关,但也不能排除战乱、祭祀等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