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财经

年轻人还过情人节吗 节日氛围渐淡

今天是2月14日,情人节。你打算怎么过?有没有给对方准备礼物?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我是一个不懂浪漫的理工男,身边的年轻同事们也没有怎么讨论这件事。情人节似乎越来越没有“情人味”了。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询问了一些同事。香港婚恋机构HKRD在2025年的调查显示,今年有27%的男士和32%的女士不打算送礼,比去年有所增加。身边的同事也感觉,情人节发朋友圈的人几乎消失了,商家的情人节促销活动也越来越少。不仅情人节,七夕节、圣诞节也都一样。

2023年美妆媒体Fbeauty报道,七夕消费降级显著,相对“低客单价”的美妆礼盒更受欢迎。2024年有不少“七夕节捡花小组”在节日当天铩羽而归。圣诞节则一度被称为“历年最冷”。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曾经火热的“浪漫节日”都遇冷了?至少降温了?总不会是因为都没有对象吧?

这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民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较上年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约20.5%。比起来2013年的1346.9万对,相当于腰斩。民评网《新时代婚育调查》显示,恋爱中的年轻人有38%想好了未来要结婚,其他大多顺其自然。单身的年轻人有一半不想找对象,女性不想找对象的比例达到60%。Soul APP《2025年社交趋势报告》指出,大家不恋爱的主要原因是怕麻烦、怕受伤、没合适的。

即使有些人有对象,他们也不一定安排很多活动或准备昂贵的礼物。有意思报告在2023年的调查显示,近四成人为情人节准备的预算在500元以内,近三成人不准备送礼物,还有三成人会送伴侣实用性的日常物品当礼物。

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明明有对象,为什么过情人节的心思也越来越淡了呢?

根据我查阅到的资料,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年轻人的消费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艾媒网《中国西方情人节消费行为大数据调查》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选购情人节礼物时,“实用性”因素占比达到了40.75%。新京报和贝壳财经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指出,年轻的消费者变得更加精明。超过40%的受访者经常在购物时比价,即便这要频繁在各大电商平台与实体店之间来回跑,也乐此不疲。还有45.37%的受访者会因为优惠和平价选择平替商品,38.48%的受访者会经常参考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推荐。

这些数据显示,年轻人并不是抠门,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和体验。他们会为个人兴趣爱好进行消费,比如观赏类金鱼、各类菜种子、水培菜等。每到周末,叮咚买菜的全国鲜花销量几乎都超过百万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了提高生活品质而消费,如智能家电、扫地机器人、高速吹风机等。

情绪消费背后暗藏着年轻人清醒的理性计算。他们会为情绪消费制定预算,货比三家,计算性价比,甚至在社交平台上组建“情绪消费群”,交流心得。因此,年轻人不是在冲动消费,而是在投资情绪。钱花出去滋养了情绪,这就够了,但也要看这笔投资划不划算。

所以,对于这一届年轻人来说,像过去那样在情人节订下999朵玫瑰或买一个巨大的毛绒熊玩具已经不再流行。因为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太低,不划算。代表浪漫的鲜花也在逐渐退烧,不少店主抱怨根本接不到单子。

小小的情人节折射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全新的消费观念: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但情绪消费并不等于冲动消费或过度消费。他们会在意这笔情绪投资是否划算。同时,过情人节的方式也在改变,比如之前可能是吃饭、送礼、看电影一条龙,而现在可能是爬山或一起做一个手工香囊,用更多的共同回忆和情感投入来庆祝节日。

今天的年轻人连婚也可以不结,那么情人节还要不要过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或许,对于真正相爱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情人节。真正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你是否愿意为了对方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情人节。

祝愿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你,都能遇见那个愿意陪你把平凡的日子过成情人节的人。

责任编辑:张佳鑫 0764

联系我们

222-222-22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inf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30,节假日休息